新零售时代下的传统市场,简单的说,就是突破人、货、场传统局限,进而将人的因素、货的因素、还有场景的因素细节化。传统时代的因素单一性,让传统商家在满足市场的需求方面,只注重单一的因素。所以我们看到,传统时代,我们都注重质量、注重优惠、注重数量等单一化的满足,而在新零售背景下的零售商业,正在逐渐注重心理满足、认知满足和体验满足,所以新零售的供应链配备,是一条系统性的工程。原来单一化的满足,都进行了重组。
下面,我们以北方的一种食品——烧麦,作为一种代表,来简单的谈谈区域食品在新零售背景下的突围,并由此谈谈电商、设计、以及某一种食品的内涵分层。
一、 究竟什么是市场
很多人不敢触动宏大的命题,总认为有的命题是专门让特定的人群解释的,例如“市场”这个词汇,很多人把这个词汇的解释权留给了经济学家。但是从我本人这个个体来说,所谓的市场,就是你尽管花了大价钱买了我的东西,但是最终还要说我好的这么一个环境或者氛围。
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或者氛围,这就是市场。
技术的革新正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一些行业,而当时市场上出现了所谓的“互联网金融元年”这样的称谓,似乎也集中在技术导致金融变革结果的这个层次的讨论上。
这样解释互联网金融的出现,似乎还欠缺点什么。
因为,技术本身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,即先有社会变革,才会有技术推进,然后才有技术反馈进而促进行业变革。
我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技术意识,也就是说,到了技术反馈这个阶段,技术才会有意识去促进社会进步。
传统的技术变革的情况下,技术变革只能称之为技术改造,营造的市场环境,基本上还是为了适应实际环境;而在新零售背景下的技术变革,产生了技术意识,促使市场产生了场景,这个场景是被构建起来的,而非被动的面对实际环境。
实际环境和场景的区域面积也是不同的,这个面积可以看作是市场份额。
那么,技术意识是如何产生起来的?其实,说得再多,也是人的意识促升出来的。
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,现代社会里面,所有的工具,哪怕是最直接的技术,都是需要人的意识进行推动的,那么涉及到产品的供应链整合、企业管理、流水线优化、工具的使用频率,其实都可以用这种思维去设想,进而把人的意识加在上面。
再回到我们对于市场的定义上来,根据前面所说,所谓的市场,其实就是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。那么无论是消费场景,还是行为场景,只要人们乐意掏出钱来购买你的产品,且整个购买过程非常的享受,体验非常好,那么,你这个场景就成功了。
所以,场景即市场。
市场不再是一个很宏大的版图,而是一个非常契合消费者生活的一个部分。
市场已经开始变为一个意识的主体,而不是简单填充了消费者的物理环境。
二、人的行为认知
什么叫人的行为的认知?我觉得认知包含着两种意义:第一种就是,你如何看待周围世界?第二种就是,你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如何与你的实际行为尽量保持一致?
第一种意义,我们可以将其看成“术”,第二种意义,我们可以称之为“道”。“术”在我看来就是一种世界观,是一种认知的总形态;而“道”就是落地“术”的具体意识和行动。
新零售背景下的所有企业,都是作为一种实践我们“术”的载体,它其实就是一个“道”。它要完成以下几项主要的工作:
1、如何将烧麦的整体感觉,从几万种几乎是给人同样感觉的烧麦中抽离出来?
2、烧麦这款产品是面向中产阶级的,他们的消费认知如何通过这一款产品培养出来?
3、对于这款产品的设计,有几个系统性的框架需要注意?
4、我们与服务商的合作,摆脱依赖性的具体途径,在不同的发展阶段,会有几种?
......
以上是我们在将烧麦这款产品,从北方的区域限制抽离出来的时候,在这个过程中,顺手列出来的一些主要问题,回答这些问题,我觉得,都需要从人的认知层面予以着手。
烧麦是内蒙古的一种非常普遍的食品,但是在当前中国中产阶级已近7亿人的时代条件下,这种食品从来就没有让人产生一种非常“冲动的感觉”。
我用的是“冲动的感觉”这样的词汇,源于我对食品的一种非常感性的认识。
传统时代的产品,无论是绕地球几圈的奶茶、还是怕上火喝要喝的王老吉、抑或是天天喝的娃哈哈,基本上所有的销售成功,无疑就是对于“质量满足+时代满足”的满足。混沌、不确定的市场特点,在八九十年代并不突出。正因为如此,市场是容易被满足的。
但是当前的时代,混沌、不确定的市场特点非常显性化,消费行为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不确定性,尤其是市场当进入到场景搭建阶段的时候,消费行为分化的非常厉害,“看不懂”成为了很多市场消费现象出现的时候,给人们带来的第一印象。
所以,我们在反观内蒙古的烧麦,面对的群体基本上是中老年、产品印象基本上定位在早点、包装形式基本上是最简单的塑料袋装、材料的选取无非是最普遍的羊肉,等等。
烧麦这种食品的市场状态,混沌和不确定的特点非常弱,无论是生产烧麦的生产者,还是消费烧麦的消费者,对于这种产品的认识,不会产生很复杂的想象空间。
简单的说,这种产品还没有达到一种消费者想要了解的程度。
这就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优势,因为,亟待消费升级的中产阶级,急切的需要一种产品,能够满足他们对于产品消费的所有预期,包括产品体验、满足感、消费的不自觉性、还有日常的食用习惯。
消费者从来不会嫌弃满足消费升级的产品多,他们从来都是处于饥渴的状态。
这也就是我们几个小伙伴,对于这款产品的当前希望,即,努力培养这种能够为众多中产阶级带来感觉的产品。
这也是我们对于上面所列举出来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的回答。
对于产品的设计,我的观点是,设计的整个出发点和立脚点,一定要遵循认知价值,中产阶级的消费观是一个宏大的体系构建,而不是许多花里胡哨的设计元素堆砌就能够满足的。
多因素堆砌,有时候会打乱认知。
我们可以看到,很多纯净水的外包装设计,更大面积的空白留给了所装的水的展示,从而给人一种纯净的感觉。而如果烧麦的设计,如果还是用这种大面积空白的方式展示你的产品,那么无疑是一种糟糕的方式,因为烧麦和水不一样,它是看不透的。在这个时候,你所要呈现的,就不应该是产品形态,而应该是别的东西。
所以,设计的系统性框架结构,到底如何来平衡中产阶级的认知等级,并且如何与企业当前所处的时段进行平衡,这些都是要注意的。
这也是我对上面第三个问题的思考。
对于第四个问题,就是如何摆脱依赖性的问题。
有很多理论,也解释不了为什么有的公司,总是能找到一些别人找不到的资源,这种看似命中注定的东西,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机遇。
我其中的一个合伙的小伙伴,前段时间找到了一个市场上非常优惠的仓库,他自己都感到惊讶。这家仓库的面积、装修、位置,都让他大喜过望,价格然而还是市场的一半。
对于这种机遇,其实和人的行为理论中,一种不确定性的因素相关。
市场当进入场景化的时候,混沌程度很高,不确定性非常大,所以机遇就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。但是如果我们的机遇让我们作为主要的依赖优势,则不一定是最佳的选择。因为你所具有的优势,这个周期到底有多长,谁也不知道。
况且,这种机遇对于企业来说,我称之为“企业命”。人有人命,企业有企业命。但是,每个企业最终获取机遇的概率,基本上都差不多。
所以,衡量一个企业的独立生存能力,靠的不是获取机遇的程度,而是摆脱依赖的程度。
人的认知是不可量化的,所以从以上的我的感受来看,我很庆幸,也很荣幸的和我的另外两个小伙伴,能够在烧麦这个食品领域进行深耕,进而做一些希望能够改变这个领域的事情,推动这个产品在中产阶级群体中进行升级。
这是一件应该感到骄傲的事情。
三、消费者心理的认知
消费者行为的出现,其实还没有达到他们所要达到的预期、或者说状态。
也就是说,消费者的行为,无形之中其实都在受着规制,消费者本身的消费行为,本身是不自由的。
所以现在大家普遍都在说,我们要告诉消费者怎么做,我们要教育消费者怎么做。
前段时间和中国经济出版社的一位编辑交流,在谈到我第一本书的销量情况时,他说,渠道铺设都要是做好了,基本上都能卖的出去。
在我2015年写作的过程中,我与宁夏的一位创业者谈到了推广的问题,后来在今年4月份,我再次与他谈起推广的经验。他告诉我,其实销售不是最重要的,如何销售才是最重要的。
以上两位,都对我的观点有一些启发。
渠道的铺设,无非就是流量介入和流量创造。流量介入最简单的,就是找已经存在的流量,摆个摊销售;流量创造就是,告诉别人我在某处,你过来买我的东西就行了。
当下正是流量创造的时代。
而烧麦的销售,则基本上处于摆地摊的阶段,就是介入到人群多的地方,然后凭借消费者的购买概率,进行机遇性的销售。
这个随机性的过程,愣生生的让烧麦这种产品,憋在内蒙古这个偏远的地方几十年,败给了南方茶点。
甚至你在搜索烧麦的时候,众多商城上跳出来的很多产品都是广东茶点,还有上海的糯米烧麦。市场上还处于烧麦茶点傻傻分不清的懵懂状态。
所以消费者需要教育,不仅仅是烧麦的概念、还有吃法、制作手法、烹制过程等等。
更重要的是,需要教育消费者,你的消费档次和对食物的理解,能够通过这样一种产品,深深的钉在你的心智上。
因此,这个阶段,正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所要从事的方向——告诉消费者,我们在做一款烧麦,我们在卖这种产品。
我们绕过了摆地摊的阶段,直接告诉消费者,我这边有个渠道,你过来买就行了。
我知道的一位上海大爷,每年都要回内蒙古,带一些土生土长的烧麦回来。尽管西贝餐饮也有烧麦,但是它的定位是西北菜,烧麦只是西北菜中的一个组成单品。
那我们就是要将这些消费者个体,和组成某项菜品的某个单品独立出来,并且汇集在一个渠道中,进行售卖。
毕竟,前期我们没有资本进行渠道铺设,也就是我们连摆地摊的资本都没有,例如我们没有就像出版社的那种雄厚实力,能够在各大书店和书城、网店进行产品铺设;第二,既然如何销售(推广)在某种程度上比销售重要,或者说二者不分伯仲,那么索性用推广撬动渠道,将更多的就像这位老大爷一样的铁杆烧麦粉容纳近来,并在烧麦单品方面下足推广功夫,或许是一种较为合适的前期选择。
这种选择,其实就是一种消费者教育。
因此,逻辑上,所谓的消费者教育,考验的是企业的运营能力、运营逻辑的处理能力、运营渠道的平衡能力。
最重要的,还有取舍能力、取舍判断。
所有的产品,都有自身的逻辑,这个逻辑是将消费者教育和产品运营紧密相连的。
消费者心理的认知,其实是后置化的,就是你的产品运营好了,他会粘着你。
但是消费者心理认知还有相当复杂的因素,这种因素有时候是当事人自己也表达不清楚的,或者说不知道原因的。例如,当一段周期的试用之后,他随时会放弃你的产品,这不一定说明你的产品不好,而是他的心理认知变了,尽管他还会说你的产品好,但是就是不再用你的产品了。
这时候,抛弃你的产品,消费者就是一种前置化的过程了。
因此,消费行为,其实就是博弈,没有消费者是上帝这回事,因为上帝知道一切,消费者有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那么,就让我们告诉他们该怎么做。
所以,鉴于消费者这种心理的认知,我们做的工作,就是最大限度的维持产品特色,平衡产品与企业的运营契合度,在保证产品品质和内涵不掉队的情况下,保持企业心态平和。
四、团队步调一致
当前,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,叫新零售,也有人管新零售叫新物种。
熟悉《物种起源》的朋友们知道,在低级物种和高级物种之间,出现了很多中间的过度物种,但是为什么链接两种物种形态之间的许多中间物种,在自然界基本上找不到了?
因为,在一种物种还没有具备大规模的具有适应自然界的优势的前提下,中间物种的生存周期不仅短暂,而且数量稀少,乃至被消灭的几率基本上是非常之高的。
而在优势物种大规模的占据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候,则伴随的是大规模的中间物种疯狂灭绝的进程。
所以,团队的构建,究竟是处于中间物种的绝灭状态,还是将最终成长为优势物种?
这对团队建设的蒙越食品来说,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。
没有一个人是能够独立生存的,在团队中能够独立生存的个体,基本上拿的都是死工资,进而保证他进行一些最基本的保持生命体征的给养。
在我看来,团队这个物种,要么是中间过度物种,等着绝灭;要么是成功蔓延,成长为优势物种。
团队认知是一回事,价值观是另外一回事。
长期以来,我们总是将价值观看作是团队建设的首要因素,其实,对于未来的认知,能够在短暂的沟通后,迅速达成一致,这种认知,它比价值观更重要。
当前的所有技术手段、包括管理手段,都没有什么新鲜的,无非是多种因素的调和而已,但是认知这种调和的原因,比所谓团结一致的价值观更加重要。
这种认知包括,战略的定位、新问题与老问题的解决和步调调整、预判、冲突与解决、还有价值观扩散。
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的内容,我推荐大家阅读《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》,虽然这本书没有直接写上面我说的这些内容,但是基本上可以概括我对团队建设的理解。
所以,市场上的需求,从来都不是被满足的,而是被创造的,因为满足是很容易被市场填充的,但是创造,却并不一定是每个公司都可以做到。
市场上也出现了这样的一些企业,例如上海蒙越食品有限公司,专注于一种产品,例如这家公司就是专注于内蒙古的烧麦,并且利用市场上消费者的认知差异、新零售理念等诸多新型的理念,进而将一种产品从区域性的地域中解放出来。类似于蒙越的这种做法将会在以后的市场上会非常多,这也是当前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零售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