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诚品书店创始人、董事长吴清友,于7月18日晚间,在诚品位于松德路204号地下一楼的办公室突然昏厥,虽经救护员施以心脏电击、心肺复苏术,急送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后,仍不幸病逝,享年67岁。”
昨晚10:00左右,这个消息便在微信群里中刷屏,吴清友的逝去,令很多人感慨不已,迄今还没去过诚品书店则悔之晚矣,对于很多书虫来说,诚品是他们人生中美好的记忆,更多人感动的是,这爱书的男人最终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自己创建的书店。
吴清友虽逝。他留下的诚品书店,诚可为中国文化业的一段佳话。
15年亏损,坚持诚品
1950年代,吴清友出生在台湾西南沿海,因为先天性心血管疾病,虽然小时候非常调皮,却得到父亲的包容,那个年代,整个台湾都笼罩“白色恐怖”中,这股风暴也波及到了父亲,但是生命是“粉身碎骨都不怕,留得清白在人间”,他告诉吴清友要把“诚”当做生命的信仰,这是吴清友的诚品书店最早的种子。
经历了少年的贫困,工作十几年后却攒下了一笔财富,由于一直处在病痛之中,所以和大多数天将降大任的人一样,不免思考人生,直到有一次,读到一本《灵机实务》。通常,公司做年度计划都会沿用去年业绩,但这本书讲了一个新的概念:当你做一个新计划,可不可以把一切想法归零再去考虑呢?
台北仁爱路圆环第一家诚品书店
他自己问了自己两个问题:一、不做原来的行业,我做什么?第二,生命归零,我又期待什么?
一场大病之后,于是在1989年,吴清友在台湾开了第一家诚品书店,999年,诚品敦南店首开24小时营业,但是,谁又知道吴清友经历了什么?
互联网风卷残云之势横扫零售也,实体书店首当其冲,高昂的租金成本和低频消费场景、超低的客单价让大部分的书店在过去十几年关门倒闭,诚品书店也难逃噩梦,以至于连续亏损15年。
任何实体业,都经不起连续15年的亏损,就连互联网中也是极其罕见,如果简单比较,13年的亏损,即换来了市值600亿美金的京东(京东于2016年宣布盈利,此前被形容为“万年亏损王”),即便如此,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遭遇投资人的莫大压力,以至于一夜白头。
吴清友说,身有病痛,无法像《灵机实务》里讲的将自己的事业规划5年、10年,以为准备一点小本钱可以赔5-8年,没想到一直赔了15年。
但是,2015年的时候,吴清友在外演讲说到,台北101旁的信义诚品,是诚品书店在台湾的旗舰店,每年造访该店的消费者高达1.2亿人次,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全世界人流量最大的书店。
诚品书店不是商学院的好案例
这15年中,投资人对吴清友失望之极,妻子不停跟他吵架,在实现盈利后,也没有把赚钱作为经营宗旨。他说诚品书店不是商学院的好案例,却是我对生命的一种创作和探索。
因为当你把顾客看成消费者的时候,你看到的是他的钱,而没有注意到他是一个人。服务的终极目标是精进自己、分享他人。
诚品书店24小时不打烊
诚品不是来卖书的,而是要推广阅读,所以会从人、空间、活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。人们来书店不仅仅为了买书。
他自己在反思:诚品是服务业。但服务的意义到底是什么?
他说我上过很多美式、欧式商学院的课,至今也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。商学院举的案例,全部都和金钱有关,和得到客户的欢心有关,和职位升迁有关。但很多从事服务业的人不是光要这些的。
商学院的教育一般把客户当成是消费者,而诚品把顾客看成是一个读者,一个人。当你把顾客看成消费者的时候,你看的是顾客的钱,而没有注意到他是一个人。
他说,诚品的理念是‘连锁不复制’。复制可以快速发展、成本降低,但我们不复制,每一家诚品店都不同:书的组合不同,装修的空间和气质不同。
因此,他在诚品书店摆了400多个公共座位,他自己也知道从零售店的经营来说,这些座位是无效率的,应该拿来摆更多的书和商品。
但是他认为利益也有近利、远利、短利、长利之别。他要对事业的经营关照几个面向——对社会、对文化、对城市、对读者的全面关照。
大陆第一家苏州诚品书店
诚品希望在书店环境的设计中,将颜色、灯光、布置或者同仁的微笑都考虑进去,甚至还有烹调分享,都是为了人。吴清友准备了一个30平方米的独立空间,让年轻创作者去进行实验性的装置或者其他创造性表现;
他开了一个音乐厅,一年就要赔400万人民币,但它是诚品的梦——为平时不能在国家级殿堂表演的人提供一个专业发表创作的空间。诚品办的活动绝大部分是免费的,因为在他看来,人文思维关乎人和自我、人和他人、人和社会、人和天地、甚至人与鬼魂之间。
2010年,到诚品书店看书的人次超过了1亿次。2013年,诚品书店营收是130亿台币,会员98万,书店营收占30%左右。
吴清友说没有钱,诚品活不下去。但我心里同时也非常明白:如果没有文化,我也不想活了。很多人可以买到香奈儿,但买不到气质;可以买到很好的床,但买不到安稳的睡眠;可以买到豪华别墅,但买不到温馨的家庭;可以买到很好的食物,但不一定买到很好的食欲。
如果你自己坚信自己在做一样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,内心甘愿承担,那么即使疲惫也满怀欢喜。他说在台湾这叫:“欢喜做,甘愿受”。